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今年,广州提出要全面落实《广州市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进一步优化设置非机动车道、集中充电点和停放场所,让电动自行车“有路走、有地停、有电充”。
如何让电动自行车“有地停”?连日来,本报记者兵分多路,前往地铁口、商圈写字楼和社区等三大类场景走访,发现通过开设刷卡式入口、改建闲置场所扩建停车区、活用街区空间设收费停车区等“良方”,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电动自行车乱停、难停等问题。
场景一:地铁站出入口
引导车辆沿线停放巧借空间增加“容量”
地铁站作为市民重要的通勤点,其出入口周边一直以来是电动自行车乱停放的重点区域。连日来,记者走访位于广州各区的多个地铁口,发现不少地铁站都采取了不同方式来疏解停车问题。
新造地铁站停车区
化“点性停放”为“线性停放”
记者留意到,不少地铁口此前电动自行车往往呈现出集中停放的情况:市民习惯于将电动自行车骑到地铁口50米范围内随机停放,因此容易造成拥堵。 近期,客村地铁站A口和万胜围地铁站D口都开始进行专门的停车引导,通过将部分行人出入密集区“隔挡”起来,以让骑车的市民自觉将电动自行车沿线停放。 如在客村地铁站A口,过去其周边50米范围内能密集停放几百辆电动自行车,有的车辆随意横放,甚至会阻挡机动车通过。后续街道通过栏杆进行引导,一边在人行通道上设置石墩,防止更多电动自行车“涌入”地铁口50米范围内,一边在关键出入口处设置护栏,以便疏通人行通道。“现在我都会自觉将电动自行车停在离地铁口100米~150米区域的T.I.T创意园附近。”日常骑电动自行车通勤的梁女士说。
巧借桥下空间及周边停车场 除了引导电动自行车有序停放外,提供更多停放区亦很重要,部分地铁口会利用周围的停车场空间。 中大地铁站D口区域过去每天会停放上百辆电动自行车,加上一旁为社区居民出入的支干路,不仅容易造成交通拥堵,还会影响行人出入。对此,广州市人大代表此前深入实地调研,根据人流量建议将D口区域改建为口袋公园,同时推动在周边其他点位扩建电动自行车停放区。目前,市民的电动自行车被分散停放在该区域附近相对宽敞的人行道路一侧。 与此同时,有部分地铁站利用周边停车场探索收费停放。如柯木塱地铁站C口,电动自行车在停车场里停放及充电30元/月;滘口地铁站周边停车场此前也曾推出停放收费60元/月,此外还有部分区域则开展停车按次收费。 此外,部分地铁站则巧妙利用了桥下空间。如赤岗地铁站和新造地铁站,均是利用桥底空间开辟电动自行车停放点。赤岗地铁站A口由于地处交通繁忙的三岔路口,加上一侧有医院,车辆来往临停等情况较复杂。记者看到,为解决周边市民和职工电动自行车停放问题,该停放点被特意设置在桥底,同时日常也有街道或交警人员对车辆进行整理、有序摆放,缓解了该区域上百辆电动自行车的停放问题。 相比之下,新造地铁站的桥下空间则更为开阔,记者现场看到,在该地铁站A口旁设有面积几百平方米的划线电动自行车停放区,共可容纳超过10列、上千台电动自行车,且由于每一列划线之间的距离都留有空间,市民在将车辆取出时不会出现碰撞其他车辆的情况,保证了该区域电动自行车停放整齐有序。
|